如前所述,每個孩子愛哭的程度不同、哭聲不同,且導致哭泣的原因也不盡相同,
父母要去瞭解孩子哭泣的原因,並採取適當的方式回應;在一次次的哭聲危機化解後,
親子間自然能達到盡在不言中的默契!蔡友謙醫師指出,寶寶哭泣所代表的訊息是多層面的,
大致可分為生理需求、心理反應與病理狀況3種。

這3種類型的哭聲不太一樣,父母應該仔細注意與區別。

生理需求

1.我餓了

觀察指標:哭聲較短,頻率較低,起伏較大。
What to do:媽咪可以將胸部或奶瓶靠近寶寶嘴巴,看他是否會自動把嘴湊上,
有時候可能在餵奶時寶寶暫時仍止不了哭泣,媽媽這時應繼續哺餵,孩子吃飽了自然就不會哭。

2.我不舒服
觀察指標:可能因為遇到突然的冷熱刺激或尿布濕了,
甚至只是被蚊蟲叮咬而已,都可能會引起寶寶啼哭;
這種哭聲初時聲音較大,之後逐漸變小,而且易有全身躁動不安的表現。
What to do:每個孩子對尿布的感受不同,有些孩子可能尿布濕一點就會嚎啕大哭,
這時家長可檢查尿布是否該換了,或是依溫度變化來添加或減少寶寶的衣物。


資訊站

系統性Check!寶寶為什麼哭
在寶寶哭泣的第一時間,家長可以先快速地檢視孩子是否因為基本生理需求沒被滿足,
找到原因後即時滿足孩子所需,
便可快快擦乾他的眼淚,等待迎接他的笑顏;以下是可供檢查的線索。
 距離上次餵的時間隔了多久?寶寶是否餓了,還是一直沒吃飽?
 寶寶是因為感到寒冷或炎熱嗎?
 是否有腹脹氣或便秘的症狀?
 仔細觀察孩子的臉部、皮膚和身體,是哪裡不舒服嗎?
(如:衣服的標籤刺激寶寶皮膚)有沒有可能是被什麼東西驚嚇到?
(如:汽車喇叭聲或狗吠叫等)如果沒有特別明顯的跡象,可能是寶寶需要您的陪伴,
    或是只是想要發洩情緒,也有可能是不明原因的哭泣(尤其是寶寶0~3個月大時)。


心理反應

1.「我好無聊」或「我好累」

觀察指標:音量較低、有一陣沒一陣的無力哭聲。
What to do:如果寶寶本來在嬰兒床,或是自己玩時,忽然哭了起來,可能代表他很無聊,希望您能陪伴他;
有些父母會觀察孩子的舉動,並讓孩子試著獨處,有些則會馬上到孩子身邊,幫孩子換個環境或是拿新的玩具給他玩。
若寶寶是因為睏意而哭泣,父母可用眼睛注視著孩子,等待他自己冷靜下來,或是將他移到床上睡覺。


2.我好驚

觀察指標:聽到突發性巨響(如:關門聲)、受到驚嚇(如:來到新環境、被陌生人抱著),
都會突然抖一下然後放聲大哭,哭聲音量大、有節奏。
What to do:給孩子1~2分鐘,看他是否有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;
若無法,家長可以抱起寶寶,輕聲安撫他不安、害怕的情緒。


3.媽咪快來救我


觀察指標:尖叫或是高音頻的哭聲。
What to do:寶寶可能是害怕或是情感上失去控制
(如:小哥哥過度興奮,進而無意中驚嚇或弄疼寶寶),家長趕過去安撫寶寶的同時,
除了做全身檢視外,並查看是否可能為周遭的人、事、物所造成;此外,
也要小心有可能是寶寶生病了(如:發燒、耳朵痛、胃不舒服等)。


4.我好生氣

觀察指標:傾向於狂暴地嚎啕大哭,合併握拳、蹬腿等激烈肢體動作。
What to do:可能是媽咪把玩具從他手中拿走,
寶寶因覺得自己的東西被搶走而哭泣;或是感到被欺負,因而生氣哭鬧,
以上狀況均為小寶寶很正常的情緒反應,並不能稱為無理取鬧,
建議可先拿玩具跟寶寶交換,而不是一下就把他的玩具抽走。

病理狀況

觀察指標:當孩子的哭聲呈現高亢尖銳或是低鳴哀哭,
明顯異於平常的哭聲;並合併其他身體不舒服的症狀,像是活力減低、食慾不振、精神不好等,
這時很可能是已經生病的徵兆,相信這時候作為媽媽的人,一定能察覺到孩子的不對勁。
What to do:蔡友謙醫師表示,各種疾病的哭聲特性不同,父母應該觀察孩子哭聲的特徵與規律,
到醫院看病時才能向醫師描述症狀,作為醫生診治時的參考及判斷依據。


7警訊,要注意!

蔡友謙醫師指出若寶寶出現下列7種情況之一,家長應提高警覺,並盡速帶孩子就醫檢查。
警訊 可能病因
1.接觸寶寶身體某一部位就哭 要小心有無骨折、脫臼或皮膚損傷
2.一接觸奶瓶或乳頭就哭甚至拒絕進食 要考慮是否長了鵝口瘡或舌咽部發炎
3.突然噪動地大哭不止 要檢查腹股溝及生殖器兩側有無疝氣(鼠蹊部摸得到腫塊)
4.夜間大聲啼哭不止,雙腳往上縮 要考慮是否為腸絞痛引起的神經刺激,腸絞痛好發於3個月左右的嬰兒
5.間歇性啼哭,並伴有腹脹、嘔吐、紅色果醬樣的排泄物 有可能是腸套?

6.哭聲細弱低微、聲音沙啞合併呼吸急促 可能是由於心臟擴大壓迫到迴咽神經所造成的心臟病表現
7.哭聲尖銳、音調高亢 有可能是腦部的問題,若伴有前囟門凸起和抽搐,則要懷疑顱內出血和顱內壓上升所致


10妙招安撫寶寶 家長在安撫哭泣寶寶時,建議一次只採用一種安撫方法

1.輕搖寶寶身體,把他放在搖床或抱著前後輕搖。
2.拍寶寶背部或胸部,或溫柔撫摸他的頭。
3.用包巾或手肘抱著,使寶寶身體靠緊媽媽。
4.哼兒歌給寶寶聽,或對寶寶講些輕柔安撫的話語。
5.放輕柔音樂作為背景音樂。
6.用娃娃車推寶寶散步,以緩慢且有韻律的步調,不宜急促。
7.泡溫水浴,用跟人體體溫差不多的溫度(大約32~38℃)讓寶寶泡澡。
8.讓寶寶使用安撫奶嘴,讓寶寶藉由吸吮得到安慰與滿足。
9寶寶腹部有脹氣時,試著幫寶寶排氣,例如:拍拍寶寶背部,輕輕按摩腹部以幫助腸胃蠕動。
10帶寶寶出門,坐車兜兜風,但要確定有安全座椅才能上路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o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